2到3歲的孩子應注重發展獨立性
當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如果這時幼兒的獨立活動要求得到滿足和成人的支持,將開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則容易產生退縮行為。
大多數活動,包括學習,對于幼兒來說都是新鮮而有趣的,那么厭學情緒是怎么產生的呢?這很可能是成人喜歡以“簡單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對勞動和學習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后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什么成就。與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對比,發現最顯著的差異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梢姾⒆拥莫毩⑵犯駥Τ砷L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造性活動必備的心理品質。幼教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從2―3歲幼兒身心發展看獨立性的表現
一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
2―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范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看到處摸索,不要成人抱著,甚至不愿讓人拉著手走路。他們已經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對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對自己要干的事又說:“我會,我自己來!
二是,由于手腳動作還不十分協調,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會潑翻,用勺吃飯會灑在身上。
這些現象通常被認為“不聽話”、“犟”
三是,渴望與同齡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兒的一種發展性需要,2-3歲的獨生子女尤其明顯。他們特別喜歡與鄰里的小孩子玩,甚至會說“沒人陪我玩,沒勁”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歲的幼兒對自已有點會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喜歡自己反復做,如反復擺弄某一類玩具,重復進行一種游戲等。
[本文共有 2 頁,當前是第 1 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