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件商品,其實質價值等于交易價格加上使用價值。手機,是我們每天都必用的工具,它的使用價值接近于近視者眼鏡,甚至相差無幾。以月入5000大洋左右的年青一代來說,多數人會認為花4000元買一部高端智能手機(如iPhone)是有點昂貴的,但手機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其廣泛的用途和豐富的趣味實在是讓人無法拒絕,思前想后,還是買一部iPhone的吧,雖然功能款式和低端的大同小異,就是軟硬件和美譽度方面就要好得多了。
這就是品牌效應了,而眼下品牌大熱,各商家為了宣傳自己的品牌不惜血本的廣告投資,不僅樂壞了媒體,影響著市場,也增強了消費者的品牌意識。既然品牌這么火爆,那么我們來探究下國人的品牌意識是怎樣形成的吧。
早在唐代的中國,茶葉、絲綢以及瓷器的產量頗豐,不僅遠遠滿足了當時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還有大量庫存。于是,一批有眼光的商人就帶著多余的茶葉、絲綢、瓷器四處尋找買家,開展了早期的商品貿易活動。他們從首都長安出發,有的南下,有的北上,有的往東,有的西去,可到最后,只有西去的、南下的商人,將所帶的商品銷售殆盡,其他兩路則無功而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及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兩條商品貿易路線。這些源源不斷銷往波斯、羅馬、天竺的茶葉、絲綢和瓷器,并沒有標注像樣的商標,只是籠統的以茶葉、絲綢、瓷器這些寬泛的集合名詞相稱。但大唐出產,必屬精品,這已經是一種品牌效應了,只是當時的人們并沒有這種意識而已。
而到了宋朝,中國社會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隨之而起的就是商品交易餓的極大繁榮和商品經濟極速發展。比如宋代的五大名窯,因為它們出產的瓷器最優秀也就最受上層人士的歡迎,這已經是最簡陋的品牌效應了。到了明中期,各種錢莊林立而起,就如著名的日升昌票號,有些錢莊因為信譽好所以人們都喜歡用他們印制的銀票,這就是最質樸的品牌效應。明朝后期,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在商品經濟發達的蘇州、湖州等地,出現了一些手工業品,這些手工業品往往會署上制造者的姓名,如張明岐的手爐、時大彬的紫砂,等充斥著國內市場,這樣的品牌已經跟現在的品牌很接近了?刹恍业氖,隨著明朝的滅亡,清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資本主義萌芽也隨著夭折。直到道光年間,隨著外國的不斷入侵,資本主義在中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為了更好地區分商品,中國人的品牌意識才再一次出現,只不過這一次,各大品牌已不再是單純的用人名了,而是用了真正比較有含義的名字或者用外號來代替人名,比如狗不理包子、泥人張泥塑、瑞蚨祥、全聚德等。但是這時的特點是品牌應用范圍小,無實業產業,也就是民族工業品牌幾乎沒有,工業產品皆靠進口。
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的普遍品牌意識,形成于20世紀初,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實業與品牌。當時許多輕工業制造商,為了把自己的產品與洋貨區分開,便開始為自己的企業、自己的產品起個響亮的名字,像上海振泰紗廠、無錫保興面粉廠、上海熒昌火柴廠等,都是那時候出現的。很顯然,這次很多工廠以及產品,既沒有使用人的姓名,也沒有用諢號,表明了品牌意識的真正形成。解放后,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使得原先的一些品牌消失了。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國要進行國際貿易,但商品沒有商標是不能出口的,于是“紅旗”、“宇宙”、“藍天”、“白云”、“東風”等,一些云淡風輕的詞語被標在產品上,就成了一個個商標。這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品牌意識的淡漠。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們濃郁的品牌意識,還要源于“李寧”這個品牌。1989年,李寧獲得世界冠軍退役后,就專注于運動服裝設計,并把自己的名字繡在衣服上。在李寧的牌子上市時,人們大多穿著沒有標牌的藍綠色中山裝,自然對這個衣服上繡著人名的服飾感到怪怪的,并不十分樂意購買。直到人們一點點地認識到,身上穿的皮爾?卡丹,路上行駛的福特轎車等,都是人名時,才勉強接受了李寧這個品牌,從而制造了李寧的商業神話。李寧品牌熱,更是激起了企業家用自己名字作為商標的念頭。而到了90年代和20世紀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和入世帶來的市場沖擊,國外的品牌涌入國內市場,國外的關于品牌的認識和知識也傳入了中國,這也就直接的造成現在的品牌熱。
中國人的品牌意識從明朝萌芽,直到四百余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廣泛形成,這個速度實在是慢了點。但是,只要國人抓住機遇,努力建立民族品牌,注重品牌精神,我們一定可以創造屬于中國品牌的輝煌時代。
【中華取名網】業務范疇:寶寶取名、個人改名、產品命名、公司取名、品牌設計、商標注冊、國學培訓等,您有相關問題可與我們聯系!(24小時咨詢熱線:029-8560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