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喜歡利用漢字的形體結構做文章,例如石磊、林森、聶耳這三個名字即是此例。這種命名的審美效果頗佳,可惜我們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微乎其微。而且即使石、林、聶三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這種方法。
有些人喜歡使用部首偏旁相同的字作名字,并將此作為一種命名技巧來推廣,如李季、張弛。實際上,這種技巧不值得提倡。如果姓名三個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就會使人產生一種單調之感。特別是當你在書法簽名時,就會更強烈地感覺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濤、何信仁、郭郁邦等,不論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種呆板單調之感,不會產生點畫縱逸、變化多姿、曲折交替、氣韻貫注的美學效果。我們既然是用漢字取名,就不僅要考慮意義上高雅脫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書寫時變化多姿的形象美。 上述例子說明名和姓存在形體結構的搭配問題。如果形體結構沒有變化,姓名就顯得呆板,拘謹。
在運用字形命名時,過去有兩種技巧,一是拆姓為名,另一是增姓為名。所謂的拆姓為名,是指取名時截取姓的一部分作為名,或者把姓分割為兩部分作為名。如商湯時的輔弼大臣伊尹,其中就是取姓的一部分“尹”而構成的。此外,現代著名音樂家聶耳,著名作家舒舍予(老舍)、張長弓、計午言、董千里、楊木易也都屬此類。另外,還有雷雨田、何人可等也是將姓拆為兩部分作為名的。古時又有人將名剖分為字,如南宋愛國詩人謝翱,字振皋羽,字即是由名拆開而成。明代的章溢,字三益;徐肪,字方舟;宋攻,字文玉;清代的尤侗,字同人;林桔,字吉人;李楷,字皆木……都屬此類。還如清代的毛奇齡,字大可;盧文紹,字召弓等。還有些人則是將姓名剖分為號,如清代的胡玨,號古月老人;徐渭,號水月田道,則又是分名入號。
所謂的增姓為名,是指在姓的基礎上再增添一些筆劃或部首構成一個新字成為名,如王匡、林森、于吁、金鑫、李季等!剁R花緣》第八十六回,侍女玉兒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家姓王,兄弟八個,求人替起名字,并求替起綽號。所起名字,還要名如其人一日,有人起名道:第一個,王字頭上加一點,名換王主,綽號叫做“硬出頭的王大”;第二個,王字身旁加一點,名喚王玉,綽號叫做“偷酒壺的王二”;第三個,就叫王三,綽號叫做“沒良心的王三”;第四個,名喚王豐,綽號叫做“扛鐵槍的王四”;五第個,就叫王五,綽號叫做“硬拐彎的王五”;第六個,名喚王壬,綽號叫做“歪腦袋的王六”;第七個,名喚王毛,綽號叫做“拖尾巴的王七”;第八個,名喚王全。玉兒說到此處,忽向眾人道,這個全字本歸八部,并非人字,所以王全的綽號叫做“不成人的王八”,引得眾人捧腹大笑。這些技巧都是利用形的離合變化,以增添命名的趣味性。
固然這些方法都是一些貼切美感的方法但是在我們使用時還是要嚴格堤防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