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鐘榮
“今晚我當義工,拜托各位多捐點!”
5月31日晚間6時,燈火璀璨的吉隆坡綠野國際會展中心,完美資源公司董事長古潤金周旋于一群西裝革履的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中間。他拍拍每個人的肩膀,握住他們的手,鼓勵他們幫助四川災區民眾渡過難關。
離他不遠,身穿印有“地震無情、大馬有愛”字樣白T恤的方瑞琪,手捧募捐箱小跑著迎向進入會場的人流,向每一個人深深地鞠躬:“您好!請為四川地震的朋友捐獻一點愛心!
方瑞琪是馬來西亞韓新傳播學院公共關系系大二學生,是第四代華裔,是參加“馬來西亞·中國四川大地震籌款賑災晚會”的100多名義工中的一員。
這天的晚會有超過4000多人出席,為四川震后最大型的世界華人募捐晚會,當場募集到捐款700萬林吉特(約合1500多萬元人民幣)。
汶川地震以來,方瑞琪已經是第三次參加華人社區的募捐活動。這樣的活動半個月來在吉隆坡如火如荼。
“現在我們大使館最繁忙的業務就是接收義款!5月30日,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程永華告訴記者,截至5月30日,馬來西亞各界通過大使館渠道的捐款達1573萬林吉特,加上晚會捐贈的700萬林吉特,大使館已收到2273萬林吉特的賑災義款。
《星洲日報》總編輯兼董事蕭依釗則估計,借助該報社或馬中友好協會等其它渠道的民間捐款,總額逾4500萬林吉特,約合1億多元人民幣,高居全球華人社區首位。
“馬來西來華人社區特殊的募捐文化,是此次成功募捐的基石!瘪R來西亞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執行長陳亞才說,華人社區日常的募捐文化教育,善款管理中的財務公開和嚴苛的監管,樹立了強大的公信力,使得募捐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每臨大事,總能一呼百應。
人人從小會募捐
在5月31日的晚會現場,那些手捧捐款箱穿梭于會場的,除了少數社會上的義工,絕大部分都是來自華文學校的童子軍和大學生!拔覀冺n新傳播學院今晚就有9個同學來當義工!狈饺痃鹘榻B說,但這還不是最多的,來自亞太科技大學的學生義工,有40人之多。
這個龐大的校園義工募捐體系,是和當地的華文教育體系一道生長發育起來的。
陳亞才介紹說,馬來西亞共有670多萬華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6%。但華文教育早在英國殖民統治時代就備受壓制。直到今天,除了華人獨立小學可以享受政府部分資助外,其它從中學至大學的各個華文學校都要依靠自籌資金辦學,方能生存。為爭取母語教育權利,華人社區在戰后便形成了通過募捐等民間集資方式自主辦學的機制。
“因此,馬國華人絕大部分都有過捐款和募捐的經歷!标悂啿耪f,F年47歲的陳亞才少年時代就和當地所有華人孩子一樣,從小抱著募捐箱奔走于鬧市、街坊之間,收集善款。而小小年紀的方瑞琪,參加募捐的歷史也有10年以上了,“最初是為學校的建設募集資金,后來是作為義工參與各種慈善募捐活動!
依靠民間募捐,華人在馬來西亞建立起了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被譽為除中國大陸、港澳臺之外的“華文第五故鄉”!巴瑫r這也從小培養了下一代的慈善意識,讓他們明白辦教育的艱難,一分一毫善款都要珍惜;孩子的舉動,又帶動起他們的朋友、父母,由此形成一種社會性的氛圍”。陳亞才說。
“馬國華人社區歷史上多災多難,需要募捐資助的項目繁多,為了不使大家因頻繁參加各種募捐而心生厭煩,華人社會創制了各種靈活多樣的捐款方式!瘪R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署理主席鄒壽漢說,比如在1968年4月,華人社區發起“創辦獨立大學”運動,號召每個華人捐獻一元錢,出現如理發師“義剪”、三輪車夫“義踏”(指將理發、搭客所得用于捐獻)等多種募捐形式,把募捐與解決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結合為一體,一舉兩得,既便利又易行,可以最廣泛地吸納社會大眾參與。
而這次為四川震區募捐,馬華總商會采用晚餐會的方式,聚集起大馬數百個華人團體和企業;街頭小販則以小商品進行義賣,藝人呼吁看電影捐出分成利潤、太極拳師跑步義捐,甚至有僧侶人士賣大悲咒捐款,由此帶動佛徒參與。
“一元錢捐款也要開收據”
5月31日,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報紙《星洲日報》社內。
報社基金會工作人員接過一位捐資人的10元馬幣,道聲“謝謝”,而后工工整整地填寫一張收據,將正本遞交給捐款者,將副本放入一個專用的收據夾子內。
“這是專門捐給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的義款,每接收到一筆款項,哪怕是1仙,我們都要出具收據給捐資人。這是馬來西亞華人社區募捐的不成文規則!笔捯泪搶τ浾哒f。
對那些寄送錢幣或支票的捐款者,會給他們寄送收據,郵資由報社自付;如果是千元以上的款項,還要在報紙上刊載接收時的照片,且注明接收的地點、數額。
在馬來西亞,華文報社是接受民間募捐的最具公信力的主渠道之一!缎侵萑請蟆吩O立有常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