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從地名演變看中國南海疆域的歷史形成
作者:李國強 新浪博客網友 中國網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由中華取名網小編收集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南!惹貢r,北方諸國將荊楚之地視為南方蠻夷,因而位于其東部的海也被稱為南海,也就是把現今浙江紹興、杭州東面的海叫“南!。由此可見,在秦始皇統一全國海疆之前,前人對于南海的情況還知之甚少。東漢時曾把現今的南海稱為“漲!,可能由于兩廣一帶的基巖港灣型海岸,島嶼特別多,潮汐作用明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統一嶺南地區,并在那里設立了南?。因此,最遲從秦代開始,古代南海的位置已相當于現在的南海海域。秦始皇不僅統一了中國大陸,也統一了中國的海疆。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南海有著不同的稱謂,漢代稱南海諸島為“崎頭”;三國東吳孫權命名東沙群島為“珊瑚洲”;隋代為西沙群島起名“焦石山”;唐代以“象石”稱西沙群島;《宋會要》第一次以“石塘”之名泛指南海諸島!对贰分兄叭f里石塘”指今西沙、南沙群島;明《鄭和航海圖》以“石塘”“石星石塘”“萬生石塘嶼”為今之西沙、東沙、中沙和南沙群島之名。清代為南海諸島的命名就更具體,僅海南漁民使用的《更路簿》就有十多種,給各島、礁、灘、洲所取的地名,多達120多個。
以古代名人命名地名,是中國的一個傳統,南海諸島的命名,堅持和發揚了這個傳統。
魯班暗沙,位于中沙群島的中沙大環礁北緣,由巨大的珊瑚礁構成,以我國古代偉大的建筑工匠魯班之名命名。傳說魯班也是我國古代造船業的鼻祖。屈原礁,位于南沙群島的九章群礁南緣,以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之名命名。南沙群島的孔明礁,以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諸葛亮的字命名。東坡礁在南沙群島東北、禮樂灘之南,以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之號命名。坐落于南沙群島禮樂環礁上的陽明礁,以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之號命名。
南海疆域是在中國人民對南海認識以及活動范圍不斷擴大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中國歷代文獻中所記錄的南海地名,對我們考察中國南海疆域的歷史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礎。
一、從“漲!、“珊瑚洲”看唐代之前中國人民對南海的認識和活動范圍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漢代,中國人民已經開始了在南海的航行和生產活動。隨著航;顒拥某掷m開展,以及造船技術的提高和漁業范圍的擴大,中國人民首先發現了南海諸島,并對南海有了初步認識。
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繳外大舟,錮以鐵葉,值之多拔!比龂鴷r期萬震著《南州異物志》記錄了從馬來半島到中國的航程,其載:“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边@兩條史料的記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頭”是我國古人對礁嶼和淺灘的稱呼;而“漲!奔次覈糯鷮δ虾W钤绲姆Q謂;“漲海崎頭”指南海諸島的礁灘。從楊孚和萬震的記載表明,至少在東漢時期,我國人民已經初步了解到南海的基本特點。中國早期其他史籍中關于“漲!钡挠涗涱l繁出現,可以確定,在古代歷史時期以“漲!狈悍Q南海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和采用。當然,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推論,“漲!敝饕侵笘|沙群島及西沙群島局部海域,“珊瑚洲”主要指東沙群島及其海域。
至隋唐兩代,“焦石山”和“象石”兩地名的出現,表明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范圍已經達到了西沙群島!端鍟酚涊d,公元607年,“(常)駿等自南?こ酥,晝夜二旬,每值便風,至焦石山,而過東南,泊陵伽缽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上有神祠焉!逼渲杏涊d的“焦石山”即礁石,從航程來看確指西沙群島。唐代杜佑所著《通典》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同樣以“焦石山”指稱西沙群島。
唐代又以“象石”指稱西沙群島。賈耽《廣州通海夷道》載:“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里海中!睋穼W家馮承鈞先生考證,其所言九洲石位于當今海南省文昌七洲列島;占不勞山即今越南占婆島;環王國位于今越南中部。從航程來計算,“象石”即西沙群島。在后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都有“象石”為西沙群島的記載。
從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至晚在漢代,中國人民已經對南海有了初步認識。至晚到隋唐,中國人民的活動范圍已經達到東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標志著中國南海疆域范圍的雛形已經初現。
二、從“石塘”、“長沙”等看宋元明清中國人民對南海的認識以及活動范圍
宋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南海諸島的認識日漸深入,在南海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從宋代到清代,南海諸島的地名具有以下特點:
1、名稱繁多。出現石塘、長沙、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或萬里石塘、千里長沙等等若干名稱。據廈門大學林金枝教授統計,“僅宋元明清四代,記述南海諸島石塘、長沙之類的文獻、圖籍多達百種,名稱叫法二十余種!
2、地名相對集中;旧喜捎昧耸梁烷L沙命名各群島,表明人們對南海諸島的認識趨向一致。從航線的記載考證,宋代史籍中的長沙多指今西沙群島,而石塘多指今南沙群島。同時,出現了專用地名,如用“七洲洋”專指西沙群島。
3、文獻圖籍記載頻率高。表明人們對南海的關注和了解程度大大提高,對南海的認識更加具體、翔實,不僅對南海的水流、風向等有了一定的掌握,而且對南海海底復雜的地理結構也有了認識,大體上區分出南海航行的危險地帶,因此有所謂“上怕七洲、下怕昆侖”的航海諺語。
在宋代文獻中,值得關注的是趙汝適所著《諸蕃志》,其載:“暇日閱《諸蕃圖》,有所謂石床、長沙之險,交洋、竺嶼之限!庇捎诋敃r南海諸島中沙、南沙均為航海的險要之地,即“石床、長沙之險,”且在中國界限之內,所以這一記載表明,至宋代人們已認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界限在交洋(即交趾洋,今北部灣)與竺嶼(即Pulo Aor,今馬來西亞半島東岸外的海島)一線,中國南海疆域更加清晰。此外,史料表明,至宋代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不僅成為中國人民經常性活動的區域,而且西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更成為水師巡防的重要海域。
元代文獻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元代已經開始將南海諸島區分為四個島群。從1329年到1345年曾親赴南海和印度洋一帶的汪大淵,在其所著《島夷志略》中明確記述包括今西沙、中沙、東沙和南沙諸群島在內的南海?梢哉f,元代是中國人民在南;顒訁^域由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向南沙群島延展的過渡期。到了明清時期,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范圍涵蓋了整個南海,南海疆域范圍由此也大大延伸。
明代關于南海諸島的史載、圖籍大量增多,各類地名林林總總,但總體而言相對集中在石塘、長沙以及由此演化出來的相近的地名,如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等。從現有史料來看,明代最早標繪南海諸島的地圖,當屬1402年李薈和權近所作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圖中在南海海域分別標繪有“石塘”、“長沙”、“石塘!钡鹊孛,根據我國著名南海史地專家吳鳳斌先生的研究,它們分別是今東沙、西沙和中沙、南沙。
至清代,中國人民涉歷南海的人數日益增多,在南;顒拥姆秶鸩降玫椒固;南海四個島群得到了明確、清晰的區分,南海疆域范圍日漸明朗。如成書約在清康熙末年的《海道針經》(乙)《指南正法》針對我國到東南亞國家的航線、航程、地理地勢,都有十分詳細的記載,還對不同群島分別命名。再如,曾擔任過高雷廉總兵官的陳倫炯撰著的《海國聞見錄》不僅詳細記錄了南海地理形勢和部分資源情況,還對南海諸島四個群島有了更加詳盡而精確的記載,對四個海域進行了清晰劃分。
值得注意的是,流傳于海南民間的《更路簿》(又稱《水路簿》)所記載的地名和航線記錄了海南漁民在南海諸島的作業路線以及漁民對西沙、南沙有關島、礁、灘、洲的命名情況。它是漁民通過航行實踐和漁業生產積累而成的航海指南,深刻地反映了我國漁民經過長期的生產活動后對南海諸島的認識,充分表明最晚到明代,四個群島及其附近海域已經成為中國漁民傳統的作業范圍。
三、從南海諸島地名的規范看近代以來中國政府管轄疆域范圍的確定
晚清至近代以來,一方面繼承了歷代南海范圍的傳統疆域觀,另一方面著力從地名、地圖等層面加以規范,從而使南海諸島的疆域范圍最終得以確定。
晚清時期開始統一使用“東沙島”,1909年已統一使用“西沙群島”。1909年兩廣總督張人駿命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前往西沙群島甘泉島附近海域巡視。不久之后,廣東省政府成立了“籌辦西沙群島事務處”,這是目前所見西沙群島名稱的官方表述。
1933年6月,民國政府內政部成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了中國南海各島礁中英島名,并公布“關于我國南海諸島各島嶼中英地名對照表”,這是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第一次“準標準化”命名,首次將南海諸島明確區分為4個部分:東沙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亦稱珊瑚群島,今南沙群島),列出了南海諸島132個島礁灘洲的地名。1935年3月,委員會決定繪制政區疆域各圖必須畫出上述四個群島。同年4月,委員會出版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圖》,這是民國政府公開出版的第一份具有官方性質的南海專項地圖,圖中較為詳細地繪制了南海諸島,并將南海最南端標繪在大約北緯4°的曾母灘,南海疆域首次得到完整體現!
這一時期對南海諸島標繪的地圖,大體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11年至1933年法國入侵我南沙群島九小島之前,地圖上一般只標繪東沙島,或只標繪東沙島和西沙群島。第二階段是1933年7月至1935年4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出版《中國南海各島嶼圖》之前,地圖上標繪了東沙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九小島。如1933年12月童世亨著、商務印書館印刷并發行的《中國形勢一覽圖》等。第三階段是1935年4月至1948年1月,地圖上完整地標繪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此類地圖首推1935年4月由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編印的《水陸地圖委員會會刊》附圖《中國南海各島嶼圖》。
同時,標繪有南沙群島歸屬中國的范圍線,并將曾母暗沙作為中國最南國界線的地圖也相繼出現。屬于此類畫法的政區地圖或專業地圖不少于20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36年北平建設圖書館發行、白眉初著《中華建設新圖》第2圖《海疆南展后之中國全圖》。
1947年4月,國民政府內政部致函廣東省政府,確定為紀念收復南海諸島,將西沙群島武德島改名為“永興島”,將南沙群島長島改名為“太平島”。隨后內政部決定:“南海領土范圍最南應至曾母灘,此項范圍抗戰前我國政府機關學校及書局出版物,均以此為準,并曾經內政部呈奉有案,仍照原案不變”。據此,10月在內政部給國民政府主計處呈送有關疆界各項資料的函件中,再次明確我國四至,極南點為北緯4°曾母暗沙。此外,在圖中西起北侖河口,南至曾母暗沙,東至臺灣東北共標繪11段線,構成了呈“U”型的斷續線。1948年2月內政部公布了《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其附圖即《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所標示的南海諸島名稱、11條斷續線成為規范。
新中國成立后,仍然延續了11條斷續線的標繪。后于1953年刪減了北部灣的兩段線,其他各段線的位置也進行了調整,1962年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確認南海斷續線為九段,這一畫法一直延續至今!
四、結語
通過對南海地名演變的考察,筆者認為,中國南海疆域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中國人民發現、認識、命名南海諸島歷史發展的結果,是中國人民在南;顒臃秶粩嗤卣、變化的歷史產物。從模糊的區域概念到明確的地理界線,恰恰反映了中國南海疆域歷史形成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符合一般歷史規律,而且在疆域發展史上也并非南海獨有。
與中國人民在南;顒臃秶鸩桨l展形成明顯對照的是,在漢、唐、宋、元,乃至明、清時期,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對南海諸島幾乎一無所知,既沒有其先民在南;顒拥臍v史依據,也沒有其先民發現命名南海諸島的確鑿證據。因此,中國南海疆域范圍的逐步形成,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且具有唯一性和連續性。因而,“中國人百千年來的居住、使用這些島嶼”,“對南沙群島有了某種‘原始性權利’”。
從古代歷史上的“有疆無界”到南海疆域的底定,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民不僅發現、命名并長期開發經營了南海諸島,而且歷代中國政府行使了管轄,從而確立了中國在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地位。在這一過程中,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中國在南海的主權、管轄權提出過挑戰。即使在1948年標繪“U”形斷續線之時,不僅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此提出異議,而且多數國家在各自地圖的標繪上沿用了南海斷續線的標示方法,反映出各國對中國在南海主權地位的承認。
通過對歷代地名的深入研究,我們清楚地看到中國南海疆域形成、發展、演進的歷程,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擁有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具有確鑿的、無可爭辯的歷史依據。
【中華取名網】主營業務:寶寶取名、個人改名、產品命名、公司取名、品牌設計、商標注冊、國學培訓等,您有相關問題可與我們聯系!(24小時咨詢熱線:029-85608766 ,微信搜索:sxg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