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寶寶起名忌諱什么
忌諱過于時髦的字
在歷史的任何階段,總會涌現出一些極為時髦的字眼兒。如果起名時追逐這樣的字,必然使人感到家長文化素質差,簡單是俗不可耐,而且這樣的名字,也容易重復。五十年代的“建國”,七十年代的 “衛東”,可以說遍及大江南北;“李建國”、“馬建國”、“陳建國”、“王衛東”、“劉衛東”、“趙衛東”……又可謂千人一面。由于政治狂熱情緒的蔓延,把政治色彩溶入姓名中,曾一度成為最時髦的事情。誠然,名字的確需要色彩去點綴,但姓名的色彩需要五顏六色。人人都去追逐時髦的字眼兒,也未免太單調乏味了。由此不能不讓人深思,雖然我國幾千年封建歷史,并且講究“忠”、“孝”之類的字眼兒,如果剔除范字,“忠”、“孝”之類的字眼兒使用頻率并不高。這說明古人起名也不喜歡趕時髦。歷代儒家大師,那些拼起向人們灌輸“忠孝仁義”的大儒們,哪一位名字里有“忠”、“孝”之類的字眼兒?孔子講了一輩子“仁”,他為兒子起名卻用了魚類的名字鯉。追逐政治上的時髦字眼兒,只是政治上幼稚和膚淺的表現。這是追逐時髦的一個極端。
其二,中國人還是不要起過洋化的名字。中華民族的子孫是一個文明古國的傳人,我們的民族有著自己的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和文化價值,所以不應該輕視自己。特別是在起名上,要顯示要保持民族特色。民間認為,選用近于洋化的名字,如約翰、瑪麗、麗莎、安娜等,有時還是一種時髦。但在日后的社會變遷和人我交往中,可能會給對方心理上造成一種輕視和不快的印象。當然,這是文化方面不同的一種誤解,但這種誤解也可能會影響人去獲得的機遇,為一個名字而付出這樣的代價,無論如何都不劃算的。
忌諱過于夸贊的字
名字好聽與否,不在于用詞多么華美,而在于用詞用得恰當到好處。但有的人可能會犯下錯誤:給男孩子起名,總是離不開一些過于生猛的字,如豪、強、炎、猛、闖、剛等,雖然斬釘截鐵,讀起來剛強有力,用男子漢派頭,但也容易使人聯想到渾噩猛愣、放蕩無檢,使氣任性,不拘禮法,誤認為是一些赳赳武夫,所以,自古以來,一般貴族士大夫在給男孩子起名時,都盡量避開這些字。因為中國文化認為,我之剛烈堅強,并非那些喜怒形于詞色、遇事拔刀而起的血勇之人,而是一些內蘊浩然之氣,遇事不驚不怒,談笑風生的偉丈夫。有人給女孩子起名卻又總是在一些春蘭、秋菊、珍珍、艷艷之類的詞里繞圈子,但是如果把它們放到一定的文化氛圍中,就會使人產生飄浮的感覺。如女子名字中常喜歡的花、萍、艷、桃、柳等字眼就是;m俏麗明艷一時,獨占秀色,出盡風頭,但場風雨過后,就會零落成泥碾作塵。楊柳亦屬柔軟脆弱之物,成語中的柳性楊花、殘花敗柳等,就表示出對這種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味的情感評價。桃花令人引起紅顏易衰的聯想。萍與柳又都是飄零和離別的象征物。所以,民俗中認為,取名時應盡量避開這些表面上明麗的字眼。
大姓忌諱簡單名字
目前我國人名出現單名熱,而單名最大的弊端就是造成大量的重名現象。以四千個漢字計算,如果所有的人都使用單名,一個姓氏只能有四千個人使用單名,第四千零一個人就開始重名。這樣,重名的概率必然大大增加。相反,我國盡管人多姓少,如果采用雙名,如果避免使用時髦的字眼兒,避免使用濫調,重名的概率是很低的。
忌諱祖先和先賢的名字
漢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號。其一是漢族傳統極講輩分。以祖先名字為名,不但打擾了輩分的排序;而且會被視為祖先的不敬。其二是由于漢族的特殊性決定的。漢姓,首先是承繼父姓,然后起一個本人的名字,而某些少數民族或外國人,有本名、父名或本名加母姓、父姓。如法國人的姓名通常為三段,即本名,加母姓,加父姓。如果漢姓名的在承繼了父姓以后,再加上祖先的名字,那么兩者就沒有絲毫區別了,這樣你根本無從分辨李四這個人到底是爺爺還是兒子了。
在封建制度下,人們不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為至尊,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清代的雍正、乾隆時,僅憑這一條就可以處人死罪并殃及九族。于是這種忌諱便被稱為“國諱”。但就現代人而言,僅就名論,一般不以偉人、名人的名字為名。但有人因崇敬某一偉人或名人,特意取其名為名。如李大林、張大釗,便是取李大釗、斯大林之名為名。當然姓趙、姓關的人,也不應以“子龍”和“云長”為名了,否則便會今古不分。
【中華取名網】業務范疇:寶寶取名、個人改名、產品命名、公司取名、品牌設計、商標注冊、國學培訓等,您有相關問題可與我們聯系!(24小時咨詢熱線:029-85608766)
[本文共有 3 頁,當前是第 1 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