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起名字,向來是父母非常重視的。新生兒名字中,包含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對孩子的將來美好的企盼、對實現父母末實現的夢想的一種期待。 那么,如何給孩子起個好聽的名字,才能為孩子起好名字呢?
現在是高科技飛速發展、信息飛速傳遞的時代,實在不宜給孩子一些拗口咬嘴、難讀難寫、筆畫繁雜、生僻古怪、庸俗的名字。更不要自已造字,背離了漢字的基本要求。
這里,我給大家一些孩子起名建議,希望能為寶寶起上一個響當當的名字,
1、名字聽起來要清新,有美好的含意,巧妙地與姓氏妙搭配更好;在中國人看來,起個含意深刻、講究字義的好名字是個起碼要求;
2、名字要易讀易寫,讀起來鏗鏘頓挫,其諧音也要考慮。生僻字并不能代表有文化內涵,所以說筆劃不宜太多,更不要起個連電腦都無法輸入的名字,否則會帶來諸多不便!
3、起名忌用繞口的字
繞口的字若用于孩子起名,會使人讀、聽費勁,甚至讀錯、聽錯。如名字為:金鏡清等。
4、起名忌用洋詞
起名忌洋詞主要是指起名的用詞是外來詞匯。如約翰、瑪麗等,我國是文明古國,詞匯豐富,有足夠用詞來起名,所以不必起洋名,以免不文不類。
5、起名忌用讀音不雅的字
起名忌用讀音不雅的字,名字的讀音要響亮、順口。不要起諧音不雅的名字,如朱石諧音為“豬屎”,丁會師諧音為“定會死”等名字。
6、起名忌用字沒有意義
孩子起名必須使名字具有吉祥等義,若名字沒有含意、不順暢、搭配不和諧,甚至違背常理。那便失去了寶寶起名字的意義了。
7、起名忌用多音字
我國的姓氏多半屬于單音字。也有個別姓氏屬于多音字,如:樂字。這種姓氏顯然在交際時會造成麻煩。如果說姓氏的多音是無可奈何的事實,那么名字的擬定是完全可以避免這種麻煩的。山東某地有一個學生名叫樂樂樂,老師上課時卻不知該怎么叫他,老師居然讓這個名字給難住了。這個名字的三個字都是多音字,可有八種讀法,讀者有興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
看來這個學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個社會過不去,一個名字居然有八種讀音,在交際場合如何使用呢?到頭來別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錯了被人恥笑,吃虧的還是自己。別人叫不上來,可以不叫,可以避開。一個人的名字如果別人不叫,不使用,那么這個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價值呢?
所以對于多音字應盡量回避。如果要用,最好通過聯綴成義的辦法標示音讀。例如:崔樂天、孟樂章。前者通過“天”說明“樂”當讀lè,后者通過“章”說明“樂”讀yuè。最后一個用意義告訴你應讀什么。
漢語有相當一部分多音字常用的只有一個音。這樣的多音字在命名時就不必擔心使用時會產生誤讀。
8、忌諱過于時髦的字
在歷史的任何階段,總會涌現出一些極為時髦的字眼兒。如果命名時追逐這樣的字,
必然使人感到家長文化素質差,簡單是俗不可耐,而且這樣的名字,也容易重復。五十年代的“建國”,七十年代的“衛東”,可以說遍及大江南北;“李建國”、“馬建國”、“陳建國”、“王衛東”、“劉衛東”、“趙衛東”……又可謂千人一面。由于政治狂熱情緒的蔓延,把政治色彩溶入姓名中,曾一度成為最時髦的事情。誠然,名字的確需要色彩去點綴,但姓名的色彩需要五顏六色。人人都去追逐時髦的字眼兒,也未免太單調乏味了。由此不能不讓人深思,雖然我國幾千年封建歷史,并且講究“忠”、“孝”之類的字眼兒,如果剔除范字,“忠”、“孝”之類的字眼兒使用頻率并不高。這說明古人命名也不喜歡趕時髦。歷代儒家大師,那些拼命向人們灌輸“忠孝仁義”的大儒們,哪一位名字里有“忠”、“孝”之類的字眼兒?孔子講了一輩子“仁”,他為兒子起名卻用了魚類的名字鯉。追逐政治上的時髦字眼兒,只是政治上幼稚和膚淺的表現。這是追逐時髦的一個極端。
其二,中國人還是不要起過洋化的名字。中華民族的子孫是一個文明古國的傳人,我們的民族有著自己的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和文化價值,所以不應該輕視自己。特別是在命名上,要顯示要保持民族特色。民間認為,選用近于洋化的名字,如約翰、瑪麗、麗莎、安娜等,有時還是一種時髦。但在日后的社會變遷和人我交往中,可能會給對方心理上造成一種輕視和不快的印象。當然,這是文化方面不同的一種誤解,但這種誤解也可能會影響人去獲得的機遇,為一個名字而付出這樣的代價,無論如何都不劃算的。
9、起名忌用多音字
小女孩董茜(音“倩”)一入學就悶悶不樂。第一次點名,老師叫她董“西”,從此小伙伴們給她起了綽號,不再叫她正確的名字。這都是多音字惹的禍。 專家指出,多音字讓人讀起來無所適從,在起名時最好避免。
【中華取名網】業務范疇:寶寶取名、個人改名、產品命名、公司取名、品牌設計、商標注冊、國學培訓等,您有相關問題可與我們聯系!(24小時咨詢熱線:029-8560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