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改名字應追求新穎與時尚
起名是常例,是每一個人一生都要經歷的。
改名卻只是偶爾為之的特例。然而,從另一層意義來說,改名也是起名,是重新起名,只不過基礎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放棄或希望少用原名而重新另起。因此,改名也實屬正常之舉。
孩子初生之時,起名只能由父母長輩去完成,所取的名字也都是根據他們的性情愛好取得, 孩子長大后可能不一定喜歡,也不一定能體現孩子的性情、志趣,因而可能會改名,在前些年的農村,人們有給孩子取丑名的風氣,以為丑名能夠消災避邪,等孩子長大讀書后,覺得名字難聽、粗俗,因而重新起名,有時候是自己改名,有時是父母主動請人幫助改名。本來有的孩子叫狗剩、鐵蛋、黑妞等,上學后自己又改名為志堅、江波、思媛等。魯迅先生的 伯父本來叫“仲升”,北京話發音“仲生”,與“眾生”相同,眾生又有牲畜(眾牲)的味道 ,含有罵人意味,所以不愿意用。遂改名伯升。
時代風潮也是改名的原因之一。思想文化之風的轉變,必然會影響到一些人,如清末的革命黨人,投入革命隊伍后改名,章太炎、蔡孓民等名字的出現都是這種新思 想的產物。蔡元培本來是前清進士、翰林院編修,字鶴卿,思想轉變后,改字孓民,表示為炎黃的孓遺之民。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西渡留學之風漸盛,受之影響也有人改名,比如本書已說到的例子:著名作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在巴黎留學時,一度崇尚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因此從二人的名字中的首尾各取一字,成現名。教育家陶行知少年時崇拜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名知行,留美后又受實驗主義的影響,認為凡事并非知而后行,而是行而后知,于是又改名 行知。
在當代,因時代的影響而改名的也不少,其中影響最大的恐怕屬“文化大革命”時期!拔母铩 之風盛行之時,許多人紛紛起名衛紅、學青、學彪、愛越、愛兵、永革、繼革、衛東等。隨 著 林彪、江青等人政治生命的終結,那個時代結束后,這些名字便顯得可笑滑稽,再一次改名亦在所難免。
【中華取名網】業務范疇:寶寶取名、個人改名、產品命名、公司取名、品牌設計、商標注冊、國學培訓等,您有相關問題可與我們聯系!(24小時咨詢熱線:029-8560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