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研究,我國以字輩定名的文化現象起源很早。東晉南北朝時,一些文化優越的大族子弟就競相以字輩定名。那時的定名方式,有些是兄弟共用某些漢字作為名字的偏旁,有些是同輩人中分別使用某些相近的作為輩份的標志。顯然,這些都已具備了字輩的性質。那時所用的字輩不太嚴格,還沒有形成像后來那樣嚴格憑證“字輩譜”定名的習俗?墒,作為我國字輩取名習俗的發端,其歷史是應該一直追溯到這里的。
我國較為嚴格和系統的字輩取名習俗,大概完善于宗族制度高度發達的宋元時期或者稍后。由于宗族制度高度發達,各地同姓人之間的聯系也逐漸密切。為了便于區分長幼尊卑和在交往時便于稱呼,一些家族率先在修譜時采用編定一首寓意深刻的五言詩或七言詩,族人命名時按輩份高低依次選用一字的“字輩詩”方式。由于這種方式的確可以起到上述作用,因此便迅速流傳開來,成為我國流傳最廣的取名方式。
以字輩起名,名字結構上像孔子家族那樣同輩第一字不變的,也有取后一字的;有的一代字在前,一代字在后。如某家族萬、民兩代,萬字輩,萬明、萬全、萬方等;民字輩,維民、海民、興民等。還有的一代雙名,一代單名,單名以偏旁相連。循環反復,延續下去。[本文共有 4 頁,當前是第 1 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