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名?
我們在談起名之前,首先應該明白什么是“名”,“名”具有哪些本質的特征。早在東漢時的許慎提出了他的說法:“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以口自名”(《說文解字》)。意思是說:最初的人們是沒有名字的,只是到了晚上,因為天黑下來了,人們彼此看不見對方,也就無法相互識別,只好用口來打招呼,這樣,各人也就有了一個特定的稱謂,可以相互識別,而聲音是不受黑暗所限制的,由此便出現了人們的名字。按照許慎的解釋,“名”字本身就是一個會意字,一個名稱,既是個體的代稱,又是個體的個性特征和社會特征的象征。同時,因為人都是社會的,代表人的名稱也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文字既然是屬于社會,借助于文字的名稱,它的意義的好壞,就必然與社會文化的影響分不開。一定時期的社會和一定民族的社會,都有屬于它的特定文化,名稱體現出一種與當時社會的文化和當地民族的文化難以隔離的聯系。首先,從人的起名談起,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中國人的起名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文化。中國一些老字號商鋪的起名,也很難脫離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北京有悠久歷史的中藥店“同仁堂”,還有如“居仁堂”、“安仁堂”等店鋪名字,一個“仁”字,不同的藥店,反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藥店經營者心目中不同的分量。以經營烤鴨為特色的北京著名的飯店“全聚德”,不但在北京開了許多分店,甚至發展到了京外、海外,老字號的“全聚德”取“以德聚全,以德取財”的意思,作為一個飯店,信奉道德在經營中的至上作用,其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此外,由于漢語言文字在表意、象形、諧音、隱喻等方面的廣泛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國人的漢語名字在傳意、抒懷、寄情等方面有了豐富的空間,也使得中國人的名字更多了一些情趣、品位。一個名字往往體現出一種文化修養的高低,寄寓了人們追求的志趣方向。
[本文共有 2 頁,當前是第 1 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