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段時間我們很是嫌棄外國的父母不疼孩子,名字都是現成的“杰克”“瑪麗”。從中國父母千辛萬苦取的名字中,多少可以看出點門道。比如“李桃”。高中語文老師最愛說這是“投之以李,報之以桃”之典,看似平凡的名字后面,一對文化父母“冉冉升起”。再看“曹吳薇”,看名字便知道媽媽是“吳氏”。諧音常被用到,像“洪亮”“龐博”,小學時候看到有個女孩子名字是“張上明珠”——壓力很大。
竇滔家媳婦懷孩子那年,一直以為是個女兒,于是“竇莎苞”“竇;ā薄案]擬丸”之類的名字前赴后繼地出現。降生是男丁,大家就都傻了,想,臨時湊合一個叫竇淏吧,F在小家伙上小學了,叫竇文淏。據說他爺爺叫竇江!
還有個加強版的。去年小唐快當舅舅的時候,逮著我們給他侄女取名字。他姐夫姓何,而且既然屬兔,就要名字里有個“艸”,說是能“一生餓不著”。還要求一定要三個字——“現在重名太多了”。我說,要么叫何苞澹?小唐瞪著眼睛就要踹我。小劉慢悠悠地說,“何苦呢”——你看,草也有了,估計重名概率也低,過兩年要不小心再多個弟弟,還能叫“何必呢”,一對兒……當然,看在我們這么多年交情的分上,最后我跟小劉還是給小姑娘想了個很厲害的名字——何舞泣!
今年,小袁哥跟小廖妹正積極備戰個龍寶寶,周圍的人又開始商量各種名字。征得家長同意,可以趕潮流取個雙姓四字的。然后一個天雷滾滾的名字出爐——袁廖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