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其《射雕英雄傳》中描述過一道蒸豆腐的菜肴,是黃蓉做給洪七公吃的。黃蓉用家傳“蘭花佛穴手”的功夫,將嫩豆腐削成二十四個小圓球,然后放入一只挖了二十四個圓孔的火腿中蒸制。等到蒸熟,火腿的香腴已全部浸入了豆腐中,丟掉火腿不食,只吃月亮般的豆腐。金庸把武學、詩學、食學完美地融合在了這款菜肴中,并取了一個唐詩的名目,叫做“二十四橋明月夜”,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完全可以想象其味道的絕妙,從而讓我仿佛看見味蕾的花開,月光在口水上的流淌。
同樣出自唐詩《江雪》(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是當今北京大董新古典主義代表菜肴之一。它使用豬軟肋小排骨和九制話梅,與醬油、大料、紅曲粉等一起,先猛火后轉文火慢煨,然后擺盤而成,一如空曠中的孤獨垂釣的味道。
在中餐的菜式中,一道好的菜肴,如果還能配上一個恰如其分的好名,不僅使人心情愉悅,讓人食指大動,而且賣相大增,館子聲名也迅速遠播。我曾在北京天下鹽創過一道鴨菜,取名為“迷蹤野鴨”,在菜譜中我是這樣描述的:迷惘的一代鴨子。先迷失了方向然后迷失了自己,藏在糯米底下,試圖通過指南針躲過那些坐南朝北的胃口。這道菜其實就是一道油炸糯米鴨子(鴨子先鹵制,熟糯米鋪在鴨子的上面),因為只見糯米而不見鴨子為“迷蹤”,而帶有“野氣”的鴨子也往往容易失蹤。所以我用了一只“指南針”來擺放在菜的旁邊用以裝飾,從而把一只副科級的鹵鴨子連提五級升至正廳級的“迷蹤鴨”,迅速成為天下鹽的招牌菜之一。
非同尋常的菜名其實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據傳,漢高祖劉邦未登基之前,常去朋友呂公家蹭飯吃肉喝酒聊天,久而久之呂公便看出劉邦非等閑之輩,是一個今后能成大業的人。于是呂公決定將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給劉邦及其賣狗肉的弟兄樊噲,雙方都高興的同意之后,呂公對女兒們說,今天是你們定親的日子,你倆每人去做兩個菜,每個菜要形美、味香、名字還得要有意義。過了一會兒,兩個女兒每人端出兩個菜,而且每個菜都配上了一首詩。
大女兒的兩個菜取名,一是“風月飄凌”(用肥嫩母雞、雪腿、龍魚腸等蒸制而成),配詩是,“風云飄飄今配君,雪冰三尺終融塵;飄游九州宏圖志,凌霄之上美名吟!倍恰褒堷P賞月”(用鮮黃花魚、小嫩母雞、蝦仁等炸燒而成),其配詩是,“龍騰萬里要歸根,鳳翔九天定回村;賞月良宵終身定,月虧復盈袍加身!倍畠旱膬蓚菜,一是“白云胭片”(用鮮牛奶、鮮鴨肝、豬油等炒制而成),配詩是“白云之上有藍天,云霞千里紅一片;胭娘配與賣肉郎,片片芙蓉何時綻”。二是“玉石青松”(用凈魚肉、油菜心等煨制而成),配詩是,“玉陷污濁晶瑩在,石堅磐如任日曬;青青野草燒不盡,松柏萬年色不變!
當兩個美女和四道菜肴香艷上桌,劉邦和樊噲四目相對而直,同時不禁口水流下。樊噲這個賣肉的家伙激動之余也下廚給兩位美女及準老丈母娘、老丈人露了一手,用蝦仁、海參、鮑魚、雞脯肉、口蘑等做了一道名叫“春暖秋光”的菜,并配打油詩一首,“春暖桃花酒味香,玉壺瓊漿好時光;做夢天天賣狗肉,哪知今日當花郎;從此不沾狗肉箱,只待來日持刀槍!焙髞矸畤埞辉凇傍欓T宴”上派上了用場。
到了南宋,名菜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菜名也在宋詞的照耀下文化了起來。比如:宋朝宮廷名菜“水晶膾”、“山家三脆”、“蟹鑲橙”、“撥霞供”等等。據宋人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記載:有一年冬天,他到武夷山拜訪“止止師”。在漫天飛雪中,碰巧打到了一只野兔子,但不知怎么吃法!爸怪箮煛睂α趾檎f,我們山里人的吃法是將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花椒等調料碼味,然后將“風爐”安座上,放“半銚水”,等水大沸之后,每人各自用筷子夾肉片“入湯擺熟啖之”,并據各人的口味,提供不同的佐料蘸食。于是,林洪親自動手用這種方法將兔子做來吃了,頓生美妙絕倫之樂。過了五六年,林洪又在臨安熟人家的筵席上吃到了這道菜。觸景生情,緬懷往事,他吟出了“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詩句,把鮮艷的兔肉比喻為晚霞,在浪涌的火鍋中翻飄,并取名為“撥霞供”。這道充滿詩情畫意的“涮兔肉”(撥霞供),便是當今北京“東來順涮羊肉”的老祖宗了。
[本文共有 2 頁,當前是第 1 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