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許多國家的菜譜,似乎他們對菜式的命名都是平鋪直敘,就連藝術水準很高的法國,菜式的取名也是平淡無奇。
中國菜的色、香、味俱佳,是世界公認的,除此之外,中國菜的“名”,在大飽口福之后,也令人回味無窮。
中國菜的取名就大為不同,多彩多姿,不但用寫實主義的手法,也用浪漫主義的筆調;不但有政治、歷史、地理的背景,也有神話、民俗、傳說的情趣。中國菜的取名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商品的標簽,而是在實體中混合著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結晶品,甚至在它的背后,還可以抽取出千絲萬縷可歌可泣、今愁古恨的情愫和詩篇。
當然,中國菜用寫實手法來命名的仍然占多數,“檸檬雞片”、“滑溜里脊”、“蔥烤排骨”、“干煎黃魚”等,都屬于這一類。
以寫意手法命名的,則有“龍虎會”、“鳳爪龍衣”、“獅子頭”、“佛跳墻”、“夏賞荷香”(鮮蓮鴨羹)、“燕子歸巢”、“全家!钡鹊,這一類命名也多不勝枚舉。
以人物命名的菜式,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宮保雞丁”、“李鴻章雜燴”、“麻婆豆腐”、“左公雞”、“組庵魚翅”(湖南美食家譚延闿家廚所烹調的菜式,譚延闿別號組庵)等。
以神話、傳說、民俗命名的,如“鴻門宴”(蟹黃燕窩)、“哪吒童雞”、“鯉魚跳龍門”、“桃園三結義”、“莼羹鱸燴”等等。
當然,這些詩情畫意的命名,西方人士很難理解和欣賞。因為罕有生花妙筆能將這些東方情趣和意境,譯成異邦的文字,傳達到一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籍人士的腦中,而引起他們的共鳴。日本人在這方面就占了不少便宜。據說東京銀座“亞壽多”大酒樓的日本大師傅在欣賞中國菜式色、香、味三絕之余,對中國菜的取名也大為傾倒。